京剧《西厢记碧云天》唱词辨析
2018-01-10 09:24:02
  • 0
  • 0
  • 3

学习笔记:京剧《西厢记•碧云天 》唱词辨析

一、京剧《西厢记》的由来

《西厢记》故事始见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《莺莺传》唱词的辨析(又名《会真记》)。其后,有金代董解元的《西厢记诸宫调》(简称“董《西厢》”),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(简称“王《西厢》”),以及明李日华南传奇《西厢记》(简称“南《西厢》”)等。

《西厢记》是古典名剧,杂剧南戏昆曲都有版本。

京剧《西厢记》最早是由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首演,以红娘为主要人物。

1958年,田汉根据王《西厢》和南《西厢》等改编为京剧《西厢记》以崔莺莺为主。交给北京京剧院和中国京剧院联合排演。

1959年,建国十周年之际公演,张君秋的莺赢,杜近芳的红娘,叶盛兰的张珙。

此后 京剧《西厢记》退出舞台。

直到2006年,进行了新的改编,主要从三个方面做了修改加工:

一是深化主题。改编本在“长亭送别”一场结尾,突出了全剧的主题。

二是精炼情节。原剧长达4个小时,改编本从16场压缩为12场,演出时间缩短为两个半小时

三是丰富和润色主要人物形象。让崔莺莺的性格更加鲜明,形象更加突出。

改编后,于2006年9月23日由天津青年京剧团的赵秀君以及叶少兰、刘淑云、孙丽英、杨光等联袂首演。

二、《长亭送别•碧云天》的唱词

唱词是田汉先生在“王《西厢》”的基础上,参考“董《西厢》”改动而成。

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的唱词如下:

【正宫】【端正好】碧云天,黄花地,西风紧,北雁南飞,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。

【滚绣球】 恨相见得迟, 怨归去得疾。柳丝长玉骢难系,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。马儿迍迍的行,车儿快快的随,却告了相思回避,破题儿又早别离。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,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。此恨谁知!

京剧反二黄唱段唱词为:

【反二黄散板】碧云天,黄花地,西风紧,北雁南翔。晓来谁染得霜林? 总是离人泪千行。(【钱注】这一段与“王《西厢》”基本相同,红色的字是改动的地方。)

【反二黄原板】 成就迟,分别早,叫人惆怅,系不骏马儿空有这柳丝长。七香车快与我把马儿赶上,那疏林也与我挂住了斜阳,好叫我与张郎把知心话讲,远望那十里亭痛断人肠!(【钱注】这一段改动较大,并参考了“董《西厢》”)

田汉先生成功的改动,使得《碧云天》成为京剧《西厢记》中最著名的唱段。

三、京剧《碧云天》唱词流传中的几处错误

自2006年,新编《西厢记》在天津首演后,许多京剧团也陆续上演,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。此后,张派传人们以及京剧票友也在不同场合演唱《碧云天》唱段。

但是,在流传中这段唱词也有被搞错的情况。大多是“字幕”出错,也可能是传唱时不知道“原作”而改动出现的情况。

1、 南雁北翔——南雁北翔;

2、 谁染得——谁染

3、 七香车——香车;

4、 那疏林——疏林、疏林;

5、 好叫我——好我。

【评论】

《碧云天》是张珙被迫赴京赶考,骑马先行,崔莺莺乘车在后面追赶时的唱段,表达了此时此景此情——崔莺莺的心声。

1、 在南雁后面加一个“飞”字,在语法

上与后面的“翔”字重复,没有必要。

2、 “得”和“的”意思不同,只能用“得”字。

3、七香车——用多种香木制作的车,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,是西岐三宝之一,是一种法宝般的交通工具,它能逢凶化吉。

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六中,有“怎奈红娘心似铁,把莺莺扶上七香车。

可能在传唱中,不知道“七香车”为何物,就把“七(qi)”误改为“驱(qu)”。

4、 将“那疏林”改为“倩(音qian)疏林”,也未尝不可,因为“倩”字有“请人代做”的意思,表达了崔莺莺“”“疏林挂住斜阳”的心情,也算可以。但是,不通俗。

将“那疏林”改为“见疏林”,就不合适了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也许“驱香车”与“倩疏林”有点呼应,还算有点意思。

5、 将“好叫我”改为“好让我”,意思

差不多,还是尊重原创“好叫我”吧。

2018年1月7日星期日    于树锦行空居


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